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由原中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所、經濟學系和國民經濟管理系合并重組而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們學校的前身中原大學設立的四大學院之一的財經學院,學院歷史底蘊深厚,人才培養體系齊全,經濟學院的經濟學科是我校歷史最為悠久的學科之一,其中,政治經濟學學科始建于1949年,是建國后國內同類學科中設立最早的學科點之一;在1953年全國的院系合并中,其薈萃了中南地區十余所大學經濟學各領域師資和圖書資料之精華,成為當時中南地區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理論經濟學學科點;也是中南地區最早獲得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點的學院。70年來,先后在本學科點任教的國內知名學者有:馬哲民、朱劍農、吳澄華、張寄濤、侯厚吉、趙德馨、夏興園、蘇少之、趙凌云、盧現祥、鄒進文、朱延福等。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不斷探求,經濟學院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國際學術界形成重大影響的學術成果,逐漸凝練出自己的學科和專業特色,并在國內外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員工93人,其中教授29人(含博士生導師23人),副教授26人;其中,國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4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行政教輔人員1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職工52人;有24人曾經或正在國外學習、進修或從事合作研究。
學院主要從事理論經濟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教學科研機構包括經濟學系、國際經濟學系和經濟史學研究中心,設有6個教研室和經濟研究所、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所。學院是中南地區最早獲得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的單位,早在2000年就獲得了該授予權;現有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擁有政治經濟學、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經濟思想史、世界經濟等6個博士點和政治經濟學、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經濟思想史、世界經濟、國際商務等7個碩士點。2002年,《政治經濟學》被評為省部級重點學科;2003年,《經濟史》被評為省部級重點學科;2007年,《經濟史》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2004年,《政治經濟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5年,《微觀經濟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7年,《經濟學》被評為省級品牌專業并被遴選為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2008年,《國際經濟學》(國家雙語示范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經濟史》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9年,《宏觀經濟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7年,我院被教育部批準成為“經濟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我院“經濟科學實驗室”成為“國家級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一員。學院已具備從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各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招收本科生300余名,博士生和碩士生近200名,廣大畢業生在我國各級政府管理部門、教學研究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各個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在海內外涌現一批杰出人物,正在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學院科研力量在全國高校研究機構中具有整體實力優勢,開拓了一批在國內學術界居領先地位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國際學術界具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成果。從1990年到2012年間,學院獲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著作90余部,教材40余部,在國際學術刊物和境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8篇,在國內公開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300余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130余篇。40余項科研成果通過了有關部門的鑒定,70余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70余篇學術論文入選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國家級學術會議。學院先后承擔并完成了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和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在內的各類課題共130多項,其中國際合作課題和省部級以上課題90余項,各類課題經費總計820多萬元,人均12萬多元。
改革開放以來,學院教師廣泛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先后派出30余名教師赴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訪問、講學和進修。此外,學院還與國外多所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學術研究合作關系。
學院各專業畢業生理論基礎扎實,富于創新精神,有著廣泛的適應能力,為經濟理論教學、科研部門以及各類實際經濟部門所歡迎。每年都有十多名優秀畢業生被推薦和考取北大、清華、人大、浙大等國內一流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同時,每年都有優秀畢業生進入中央國家機關、中央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政府任職。從畢業生的去向來看,除部分學生被推薦和考取研究生外,畢業生主要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在與經濟密切相關的行政機關、教研機構、公司從事經濟工作。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實際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呈穩步上升趨勢。